天籁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筚路蓝缕 > 分节阅读_7
    同时采用胶布、胶皮等原料再进一步深加工的工厂也并不多,探寻世界其他各地也是寥寥无几。当时有人认为,美国市场应该是适当的推销对象,但是像胶皮这类产品,美国的汽车制造厂商本身皆设有胶布工厂自制自用,可供岛内加工替代的那部分份额也很有限。

    正在王永庆为如何拓展二、三次深加工问题苦恼之际,他在香港地区和一位名叫卡林的美国商人偶然相识。经交谈,才知道卡林的经历十分复杂,不仅在美国国内当过兵,参加过朝鲜战争,同时还在退役后远赴日本神户开设了一家pvc吹气制品厂。于是,王永庆想到了要和卡林合作,并利用台塑的pvc胶布来加工制造各种不同的吹气产品。在王永庆的热情邀请下,卡林答应来岛内投资,并承诺将他神户的工厂全部迁移到岛内来。另外为了吸引卡林的投资,王永庆还把自己在新店的一部分闲置厂房和资金等,都以十分优惠的条件提供给他。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成败系一念之间(2)

    卡林虽在日本有过办厂的经验,但他在岛内的工厂却因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以致于当天用pvc胶布吹制成的产品到了第二天竟全部漏了气,无一合格。虽然现在这种吹气产品可以做到100%免试漏,并不稀奇,但在当时要做到符合品质要求却并不容易。

    在卡林的工厂生产了一段时间之后,王永庆发现,如果只限于吹气加工,那么pvc业务的开拓范围终归还是有限,因此除了生产胶布以外,南亚还必须再开发pvc胶皮的三次加工产品,并直接投放市场,比如皮包、鞋类等。

    在这一想法的激励下,卡林向王永庆引见了几位从事窗帘业务的加工厂家。经洽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台湾完全有条件同时经营二、三次加工业务。要想进一步拓展市场,pvc生产及其下游加工业必须在岛内实施规模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逐步升级。

    于是,王永庆决定成立新东塑胶加工公司(简称“新东公司”或“新东厂”)。1961年初,新东公司开始招募工人并开工生产。设立新东公司的目的在于负责推动三次加工产业,以便消化南亚公司的塑料皮、布以及台塑公司的塑胶粉,共同为台塑企业的发展打开一条通道。在当时,新东厂的产品主要包括一部分建材和像雨衣、箱包、尿布一类的日用品。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营条件,新东公司的三次加工事业果然能够依照预期,批量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并不断销往海外市场。也就在同时,王永庆“塑料大王”的美名远扬海内外,并渡过“重重封锁”的台湾海峡,开始为大陆人所熟知。

    自1960年开始,岛内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扩张”。为加速经济成长,促进资本累积,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实施了《奖励投资条例》,开始向企业提供各种租税减免和优惠,旨在奖励投资、鼓励储蓄并促进外销。除此之外,台湾当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刺激企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包括台币贬值、出口退税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

    而在岛外,由于美国国内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等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大量进口,从而为岛内的塑胶制品打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条件。王永庆认为,幸而当时岛内的工资低廉,劳工又普遍具有勤劳精神,从而使得岛内经济通过发展三次加工产业,并与美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形成互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王永庆回忆说:“当时新东厂招募工人,每月的工资大约三四百元,应征者趋之若鹜,而且非常勤劳用功,学习态度也是十分认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所制产品完全符合国际市场的水准,使客户都能满意接受,竞争力很强。”对于这种情形,王永庆又用他的“瘦鹅理论”对新东厂的快速成长过程进行了一番评价。他接着说道:“新东厂的工人,好不容易能找到工作,所以非常珍惜,也特别认真努力工作,因而创造了优良的生产绩效。这一情形和瘦鹅的快速成长相比,实在是极为相似。”

    在台湾当时的石化工业圈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有关王永庆注重调节劳资矛盾、发挥劳工积极性的故事:由于业务扩展很快,因此,台塑、南亚以及新东公司需要不断补充新工人。但对于公司新招进来的工作人员,王永庆下令一律改以从业员称呼。他耐心地解释说,大家都是在一个企业内工作,只是职务不同而已,因此不应该叫做工人,而应该叫从业员。名称的改变实际上意味着劳资平等,王永庆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提出这一理念,实际上既体现了他在经营决策上的前瞻性,同时也标志着他的管理水准早已远远超过了时代的要求。

    正如王永庆所料,新东公司成立4年多,其产品根本不敷市场所需,整个下游加工业一直处于快速的扩张之中。按照王永庆的说法,新东厂基本上成了个体私营企业创业的摇篮,因为他眼见台湾三次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在新东厂的示范作用之下已经趋于成熟,遂萌生了将之关闭,以便鼓励更多的原新东公司业务与技术人员各自出去开创新事业的念头。

    王永庆认为,台塑供应pvc粉做原料,南亚接来产制二次胶布、胶皮等产品,然后再供新东及众多三次加工客户生产最终消费品,那么如此一来,新东公司的三次加工产品难免就和南亚的其他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这些加工客户都能了解新东公司是本行业的开创先锋,同时也明白台塑企业从生产原料到从事加工,是迫于客观环境的需要而不得不为,虽然并无公开不满,但新东公司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再说,新东公司要想凭其一己之力开拓新产品,其施展的空间也不会很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就此顺应市场需求,让众多三次加工客户各凭其智能开创发展的前景呢?

    成败系一念之间(3)

    眼看众多三次加工业者都能各展所长开发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强劲的竞争力量,且已立于不败之地,此时王永庆感觉到成立新东公司的意图已经充分贯彻,再继续下去的意义不大。不久,他宣布关闭新东公司,集中精力做好中游原料的生产和销售。王永庆的决策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群策群力的作用,使得创业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并挟其质量的优势缔造了台湾举世无比的三次加工体系。

    一时之间,台湾各地的三次加工厂有如雨后春笋,其业务鼎盛一时,为日后台湾石化工业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维系了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基础。由此既可见王永庆过人的经营眼光和前瞻视野,同时又为评述王永庆对台湾石化工业的贡献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此次经营事件表明,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有多大,那么他的事业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

    新东厂自成立至关闭,期间仅有4年多时间。如果说王永庆当初通过扩大产能和成立南亚公司这两个举措,带领台塑集团度过了第一次生存危机,那么此次关闭新东厂则真正体现了王永庆的经营才能。一般来说,在企业经营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能做到激流勇退并寻求到更广阔发展领域的人,恐怕并不多见,但王永庆确是其中之一。所谓成败纯系于一念之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1965年7月,新东厂结束经营,其全部资产并入南亚公司,并且南亚公司也正式更名为南亚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东厂虽然中止运营,但是“新东”这一品牌是否还要保留,却成了另外一个新问题,一度令王永庆颇费斟酌。因为多年以来,新东厂的各种三次加工产品已经推展于世界各地,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若因结束营业而连带废弃其名,实在令人感觉不舍及惋惜。

    但经过认真考虑,王永庆认为,新东厂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开拓下游加工产品,从创办开始起步到功成身退,这当中也缔造了无愧于创立宗旨的业绩,并且对于所承担的使命有其成就及始终,因而认为,与其留其名改用于其他另外选择的行业,不如使其名随同所开创的事业一起隐退。

    至今,许多原三次加工业的同行们仍念念不忘昔日的新东厂。由此可见,如果当初留其名而另谋他业使用,那么人们就会对其领头开创三次加工的印象逐渐淡化,甚至如果留其名改作其他事业使用,并且如果在经营上再无出色之处,那么还会令人产生某种大不相同的感触。如今不论从哪个角度加以体会,都益加证明当时将“新东”之名随其加工事业一起隐退,乃是正确的决策。从是否要保留“新东”品牌这件事,人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王永庆经营企业的独到之处。

    新东厂解散之后的历史事实证明,王永庆的决策的确十分高明,它使台塑企业的根基渐趋稳定,逐渐脱离了动荡不安的险境,因为由新东厂所培养出的一批青年干部在新东厂关闭后纷纷自立门户经营三次加工事业。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岛内的三次加工厂一下子就增加了几十家,二三年后更扩充至数百家,并且每家工厂的规模也都是随着业务的拓展而不断扩充。

    至1967年,台塑公司的营业额高达亿元新台币,比1963年增长;至于南亚公司,其发展速度更快,营业额不仅在1966年超过台塑,1967年更是高达亿元新台币,两家营业额合计约占台湾gnp的1%,名列岛内民营企业集团之首。

    在创造财富的路途上,王永庆感叹说:“此一发展过程,处处都遭遇严酷考验。若无坚毅决心,勇往直前,并且深思熟虑,敏捷应变,实难打开生路。尤其当面临种种困境时,如果稍有松懈,或者心存犹豫,不及应变,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即有可能随时倾覆。”

    任何企业的持续繁荣兴旺,并不是运气好所致。运气好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让企业快速膨胀起来,但这种情景不会长远,因为随着企业的逐渐成熟,其中的某些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比如战争、政治干预等外部原因,会阻碍企业的进步。这时,企业能够做的无非是重建组织并加强控制和管理。

    因此,如果说台塑企业在创立初期曾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一点也不为过。企业创立之初所遭遇到的种种严酷考验,使得王永庆不得不事事竭尽心力,劳神苦思,设想出各种应对之道。类似的经历,不但有助于王永庆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有助于他在以后面对困境时完全可以做到无所畏惧。他深深地体会到:“天下没有容易之事,但也没有做不到的事。”

    创立台化公司(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王永庆成立台化公司可谓是台湾企业家“精打细算”与“靠山吃山”的最好例证。在20世纪70年代,王永庆多次发表谈话并撰写文章,详细讨论了节俭对于岛内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性。他成立台化公司的灵感就来自于他对于节俭问题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他这一代人经历过屈辱和贫困,因此没有理由为没有改变那段艰难时期做辩解,更没有理由为持续不断的贫穷做辩护。他要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去开发,去制造。他觉得当时的台湾有的是工作去做,但人们却普遍等待着被雇佣。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王永庆是个大富翁。他的日子一定是挥金如土、穿金戴银、前呼后应和灯红酒绿。事实上,依据王永庆所创造的财富,他也完全可以如此享受。但真相是,王永庆的节俭程度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岛内的舆论界经常把王永庆喝咖啡当作一个经典的节俭案例来谈论:他喝咖啡的顺序是先把奶精倒入咖啡杯,然后再用奶精盒舀一点咖啡,轻轻地涮一涮,将余汁再倒回杯中,如此反复两、三次,目的是要使奶精尽可能不残留在奶精盒中,以免浪费资源。

    假如王永庆要请客吃饭,他从不在外面饭店请,而是在台塑集团总部大楼的招待所内,因为这样吃比较卫生、经济,并且席间的氛围也比较融洽。宴请的方式采用中菜西吃:客人将盘子端出来,由侍者给客人分菜,吃完不够可以再加,但绝对不可以有剩菜。

    有一次王永庆看厨子做菜,他顺便指示说,汤煮开了,应将火关小,如果继续用大火,无疑是在浪费煤气。另外,在工厂的招待餐厅里,一般不设专门的服务生,而是抽调部分办公室人员轮流值班,一方面可节省人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下属待人接物的作风。

    在穿着方面,王永庆也不在乎,只要整洁就行。有一段时间,王永庆因为连续晨跑,所以腰围缩小了,常穿的西装显得又宽又松。于是夫人把裁缝请到家里为他量尺寸。裁缝以为他要做几套新西装,谁知道王永庆却从衣柜里拿出几套旧西装,要求师傅把腰身改一改。他语带责怪地说:“旧西装只是松了一点,料子还好好的嘛!何必做新的呢?”

    王永庆家里用的肥皂,在剩到一小块时,一般不会丢掉,而是把小块黏在大块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14_14156/313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