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 > 第246章 四善二十七最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殿内,群臣异口同声恭贺朱棣;
正旦大朝会正式开始了。
“都起来吧,今年的正旦大朝会,咱们整点不一样的项目吧。”
“吏部尚书蹇义何在?”
朱棣站在金銮殿上,高高在上,俯视众臣,威严问话。
“臣,蹇义在!”
吏部尚书蹇义赶紧从队列中走出来,恭敬回答。
“蹇义,你来给大家伙说说咱大明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吧。”
朱棣边说,边做到龙椅上。
“臣遵命。”
吏部尚书蹇义恭敬回话后,侧着身子,面对朱棣和众位大臣,道,
“我大明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四品以上为高级官员,五品及以下为中级官员;按照区域,又可分为京官和外官。”
“我大明朝设立一部一院来负责官员的任免和考核。”
“一部指的是吏部,吏部的考公清吏司,掌管官吏考课和黜陟之事。”
“一院指的是督查院,主要负责官员的朝觐考察,会同吏部司官吏贤否,陟黜。”
“也就是说这一部一院,一个主管官员的升迁,一个监督升迁。”
“具体考核又分为考满和考察。”
“考满就是官员述职和任期结束后的考核,相当于现在的离任审计。”
“考察就是全国性的定期统一考核。主要包括德、勤、能、绩效等内容,一般是是京官6年一次考核,地方官2年一次。”
“今年官员考核”
“蹇尚书说的好,督查院左右督查御史,自从陈瑛获罪死于狱中后,朕还没来得及任命新的督查御史,所以督查院官员目前属于空缺状态,很多工作都让吏部兼任,所以蹇尚书你辛苦啦。”
朱棣接过蹇义的话,叹息了一声,继续说道,
“蹇尚书,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让其担任督察御史一职?”
“回皇上的话,御史的使命是整肃纲纪、纠弹不法,需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秉持公正之人,方可担任,臣惶恐……”
蹇尚书不知道朱棣今天葫芦里卖什么药,不敢轻易举荐。
朱瞻基在一旁,认真聆听。
关于明朝督察院的历史,朱瞻基还是比较了解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吴元年(1367年)置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御史台。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都察院。
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正二品,以左使为首),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多人(正七品)。
都察院与六部相等,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
明朝都御史的权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则会同吏部进行,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与大理院审理,合称三法司会审。
其他各官署则分属十三道监察御史稽察。
洪武年间,百官上朝有两怕,
一是怕朱元璋的玉带(传说其玉带如果掉到肚脐以下就是要杀人了);
一是怕都察院御史的绯衣(御史上朝要穿绯衣,说明要弹劾官员了)。
御史职权既重,其犯法之后的处罚也极重,《大明侓》中规定“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脏则从重论处。对于御史选拔规定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惶恐什么,朕不是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才让都御史空缺么,今日朕想问的,不是都御史的人选,而是想问咱大明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没有弊端?”
朱棣打断了吏部蹇尚书的话。
“官员考核制度的弊端?”
吏部蹇尚书有些懵逼,心说官员考核制度,几乎都是沿袭洪武帝时期的,就算有弊端,俺一个当臣子的,也不敢轻易妄言啊。
所以吏部蹇尚书有些底气不足的回答:
“臣愚钝,臣以为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能较好的对官员进行有效考核,无甚弊端。”
“哦是么,好,杨士奇,你觉得呢?”
朱棣没做继续追问吏部蹇尚书,而是转头问杨士奇。
“回皇上,臣也觉得无甚弊端。”
杨士奇恭敬的回答,
“但臣以为,每六年才对京官考核一次,时间太久,可缩短考核年限,每两年考核一次。”
“哦,还有哪位爱卿有想法?”
朱棣微笑着问道,眼神随即看向朱瞻基,心说小子,你前些日子不是说咱大明的官员考核制度有很大的弊端么,现在爷爷给你个表现的机会。
朱瞻基自然心领神会,微微点头,躬身说道:
“皇上,臣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讲,不管对错,尽管讲!”
朱棣直接打断朱瞻基的谦虚,大声吩咐道。
“遵命!”
朱瞻基说完,也侧着身子,兼顾了朱棣和群臣,朗声说道,
“臣以为,眼下的官员考核制度,有两个难题不好解决。”
“一是官员考核人情分过重。
有些官员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就买通上级,搞人情依附。
如此一来,贪污受贿成风、结党营私严重,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能广泛的培植亲信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一是考核官员的德政无法量化。
一般来说,官员的才干比较容易考核,从实实在在的政绩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官员的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官德官风和老百姓的口碑,比较抽象,不好定性定量。
有人会说万民伞、脱靴遗爱,以此来彰显百姓对官员的拥戴和不舍,从而衬托出官员的德政;”
“每个官员都想拥有万民伞和脱靴遗爱的荣光,但是只有为民办事,替民做主的好官,老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给予官员这些待遇;”
“对于贪官,庸官,懒政的官员,老百姓肯定不想送。可是,有的官员为了争得脸面,为了赢得官德的考核,就在离任时故意赖着不走。等着老百姓给他送万民伞,扒他的鞋子。老百姓不想给,继任的官员就给老百姓们做思想工作,劝说老百姓给离任官员尽快送伞,扒鞋子,给离任官员一个面子,这样离任官员才能高高兴兴的尽快离开。”
“这些就是臣认为的两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刚才杨士奇大人说的考核周期缩短,臣很赞同。”
朱瞻基说完,对着朱棣躬身,想退回到自己该站的位置。
可是,却被朱棣再次问话:
“那好,既然太孙剖析了现行官员考核制度中存在的两个不好解决的难题,那么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或者改进的地方?”
“回皇上,臣确实思索过,也从史书上去找答案,臣以为,可以借鉴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朱瞻基认真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太孙,给朕说说。”
朱棣读书不多,只喜欢带兵打仗,对于内政,向来不太感兴趣,对于李世民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了解的确实不多。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考课官吏主要在品德和才能方面,规定了相应的标准。”
“简而言之,就是四善,二十七最。”
朱瞻基认真回答。
“四善,二十七最,给朕具体说说。”
朱棣命令道。
“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偏重执政能力和绩效。
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
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
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
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
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
六曰断决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
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
八曰兵士调集,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
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
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
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
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
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
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
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
十六曰访查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
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勾检之最;
十八曰职事修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
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
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剩课,为屯官之最;
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
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
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为方术之最;
二十四曰讥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
二十五曰市廛(chan)不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
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
二十七曰边境肃清,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此时的朱瞻基颇有些卖弄才华的意思,认认真真,从容淡定,字正腔圆的把二十七最,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了。
其实朱瞻基研究过唐朝官员的考核制度,觉得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唐代的官吏考核制度,严密细致,使得唐代的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政府各级部门的官员都必须依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勤于政务,尽心尽责。
由于考核与官员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考赏之以禄,罚则夺禄;
大考赏以晋升,罚则降职、免官,直至追究刑罚处置。
唐代官员一般都要凭考核进阶升级,因而,每个官员都想在考核评定中争取到较好的等第,为官在任便比较注意自我约束。
这对于改善吏治,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缀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意义重大。
唐朝考核制度注重德与绩的综合检验,既有思想道德标准,即封建主义所倡导的人伦品格要求,又更重视官员任职期问实际政绩的考核,根据不同官职和不同职掌,提出不同的耍求。
职责分明,实体内容多,操作性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凭个人的感情意识判断官员优劣的弊端。
考核官员秉公行事,使褒贬升黜相对公平得当,促迸了官吏质量的提高;
唐代的官吏考核制度,不仅体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为唐代社会多方面的发展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满朝文武,都用万分惊讶的目光,看着皇太孙朱瞻基;
有欣慰,有开心,有惊喜,也有忌惮,甚至憎恶;
别忘了皇太孙朱瞻基,今年才十六岁啊!
只要大明朝进行正常的权力交接,朱瞻基必定是下下任帝王;
他不像他老子朱高炽那般仁慈,更像他爷爷朱棣那般,有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
虽然他也有仁慈的一面,但他更有杀伐果决的一面;
河北旱灾,他敢拿自己的脑袋当赌注,为一介布衣于谦讨要无上权柄;
一方面说明他对于谦的信任和重视;
另一方面则说明他对当时河北官场的各级官员的失望;
果不其然,于谦到河北后,
一方面,大力开展抗旱救灾,抚民安民工作;
一方面,举起屠刀,审判屠戮了大半个河北官员;
河南洪灾,皇太孙朱瞻基亲赴河南参与赈灾;
刚到河南,就凌迟处死了几十位河南官员,手段之迅猛,酷烈,果决,哪里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所为;
然后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对于胆敢阴奉阳违的官员,和地方豪绅商贾;
朱瞻基再次采取神鬼身段,雷厉风行却又能有理有据的镇压之;
如今,河北,河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生活也充满希望。
河南河北之事,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对很多地方官,持不认可,甚至否定态度;
对地方官如此,对京官呢?
别忘了,如今这位爷,可是掌管着锦衣卫这个庞大的侦查组织;
有锦衣卫在,天底下,就没有他查不到的事儿!
一时间,很多官员看向朱瞻基的眼神,开始发虚,甚至害怕;
“哈哈,好小子,朕让你说,没想到你他奶奶的嘚吧嘚吧,说这么多。”
“说说吧,大家都说说吧,你们觉得太孙之言,如何?”
朱棣捋着胡须,看向朱瞻基的眼神充满了欣慰,然后又看了一眼一旁的太子朱高炽;
心中骂道:
太子啊太子,咱要不是看在你儿子的份上,早就他娘的费了你;
可是,为了咱的大孙将来能顺利登上皇位,咱只能捏着鼻子把皇位先传给你,谁叫你是他爹呢!
朱棣一直觉得朱高炽太仁慈,而仁慈的帝王,注定成不了伟大的帝王;
但是朱棣从朱瞻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看到了他爹洪武帝的影子!
这就是朱棣对朱瞻基满意欣慰的地方!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76_76390/3195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