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神都锦绣 > 第417章 何为水师?(二)
大唐究竟需要一只怎样的“水师”?

严格来说,不论冯宝或是谢岩,均无一个明确答案。

“重建水师”是个技术问题,而“水师”作用,却是个战略问题。

自古以来,凡事讲究“谋定而动”,《孙子兵法》又云:上兵伐谋。而这个“谋”,实则即是“战略指向”。

不管李治是否想到了哪一层,但话中意思倒是明明白白地在征询。

事,由冯宝提出来,谢岩亦有推动,此时若不能说出些内容,显然不合时宜。可说些什么,怎么说呢?谢岩思虑片刻,觉得还是实说为好,毕竟有些事情,现在不说,日后也会发生。

“陛下,纵观今日之大唐,西、北两面,疆域已近极致;‘高句丽’苟延残喘,他日定灭其国;西南‘吐蕃’,地利太过明显,短期难以撼动;东、南皆为海,隔海相望已知有‘倭国’、‘流求’、‘新罗’、‘百济’等,虽不构成威胁,然海上流寇以及莫名之地潜在敌人,相信不在少数,因此,‘大唐水师’理应能跨海远征,扬天朝威名于域外。”话到此处,谢岩停顿片刻,看了下眼中闪动光芒的大唐皇帝李治,接着道:“终前隋一朝,至先帝太宗,数度征伐辽东均无功而返,究其原因,难以在冬季前决胜,乃其一也,然若有一支能远征之强大水师,可自‘登州’跨海向东,运送精锐悍卒登岸于‘高句丽’大军后方,完成前后夹击态势,如此可破其防线,提高大军推进速度。”

从已知结果进行倒推,是谢岩来大唐后常用作法,避开言及“水师”诸多实用,但唐人难以理解的作用,单就在“攻伐高句丽之战”中的用途,进行了简单描述。

征伐“高句丽”一国,收复“前汉四郡”,那是隋、唐几代帝王的心中执念,也是李治比肩先帝乃至超越的标志。可是他知道,此事急不得,且非常不易。

“高句丽”军力不弱,加之地形险要,难以速战速决,故对其用兵,往往因战事进展缓慢,拖延至冬季,而“辽东之地”,冬季酷寒,大军难以适应,且粮草运送困难,致使无法坚持,以往中原王朝的失利,几乎皆是如此,这也是李治始终没有最后下定决心远征的根本原因。

在后世,稍微有点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大规模“两栖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是应对正面战场难以速胜的不二法门。

李治几乎不用多想也明白,在前后夹击之下,“高句丽”依托地形以及“军寨”、“城池”组成的防线,很难有效协同,被逐一击溃,或收缩防线,当属必然,如此一来,可为大军突进,争取到更多时间。而时间多寡,恰恰是一个关键要素。

不得不说,谢岩的切入点非常好,李治若不心动,才是怪事。然而,有些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那么出人意料。

李治静静地听完谢岩叙说,却冷不丁又问了一句:“‘水师’仅此用乎?”

“嗯——?”谢岩心里颇为疑惑,心说:“这还不够吗?”

可既然皇帝觉得理由不够充分,那就得再说下去,于是谢岩继续道:“‘水师’可运粮、运兵、靖海以及肃清海面流寇,此外,另有一用途,即保护‘海客利益’,当为朝廷增加岁入。”

“此话怎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海客亦不例外矣!”谢岩紧跟着道:“海客乃商贾,获利丰厚却风险巨大,除去海上风浪、疾病,最大威胁来自‘海上贼寇’及远处交易地方之政权,稍不留神,人、货皆失。臣以为,朝廷可向海客征收‘新商税’,以一船一万贯货物计,在大唐购买和贩售各一次,总价当为两万贯,按一成税率,朝廷可征两千贯,若地方费用,朝廷至少可得七成,即一千四百贯,此为一笔巨大收入,足以支应‘水师开销’。”

这是一笔并不复杂的账务,李治稍加思索即明白了谢岩意思——以“保护海客利益”为名,开征“新商税”,当然,收了钱,就得办事,“大唐水师”在朝廷不用的时候,需要出海肃清贼寇,在必要时,替“海客”出头,解决问题。

“卿家所言,甚为有理。”李治先是肯定一下,又道:“若按卿之所奏,‘水师’得拥兵数万,战船过千,如此,太多了些吧。”

“太多了。”谢岩顺着李治的意思道:“军卒至多两万,战船当分大小,远征所用之大船,最多十艘,余者皆辅助小船,用不了多少。”

“何谓‘大船’?”李治奇道:“十艘,可行否?”

“两千料以上者可称‘大船’,十艘足矣!”

“什么?两千料?”李治“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谢岩,以无法置信的语气问道:“卿家莫非说笑?”

“君前无戏言。”谢岩起身施礼道:“陛下,本朝最大战船乃前隋遗留之‘五牙大舰’,可载八百人,江河之内所用无虞,出海则太小,不堪大用,非两千料大船不可。”

“何人可造?”

“臣与冯县男年少时,曾有研讨‘造船’,虽未实际建造过,然小试一艘,可惜已毁。”谢岩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原来如此。”李治低声说了一句,跟着缓缓坐下。

“陛下,正因没有实际建造过,冯县男提议,‘重建水师’之花费,可先由其个人垫付,若成,再交付朝廷,若不成,权当尝试。臣以为,当可一试。”

望着一脸郑重表情说话的谢岩,李治好生看了一下,忽然展颜一笑,道:“冯卿家欲借‘水师’获利,谢卿家欲依仗其‘收税’,一公一私,皆为利也,难怪朕有听闻,言二位卿家乃当世陶朱公尔。”

谢岩听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中却是那个汗颜,想不到自己来到大唐,落下一个“敛财高手”的名声。

“‘重建水师’一事,朕已明了,暂且不提。”李治跟着话风一转,说起另外一事道:“适才卿家有言‘用兵高句丽’,提及海上运兵其后,朕想知晓,需军卒几何?”

谢岩听得心头一凛,情知这是真正的“大事”,容不得信口胡说。当即沉思半晌后,道:“陛下,恕微臣无法作答。”

“何故?”

谢岩道:“兵者,大事矣,臣未详加思虑,所言定有所失,恐误国事。”

“也罢。朕所问太过突兀,卿家不知者不为罪。”

原以为此事到此结束,哪知道李治片刻后,又道:“谢卿家用兵独到,屡战屡胜,‘用兵高句丽’不妨多加思量。”说着,又停顿一下,道:“勿论‘水师’能否堪用,皆可纳入其中。”

“臣自当尽力,定不负陛下隆恩。”谢岩情知冯宝所奏“重建水师”,多半能够实施,而一旦开始,日后征讨“高句丽”,怕是想躲开也不可能了。

可以说,谢岩猜测的基本不差!

在朝廷不用拿出钱财的情况下,李治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唯一所虑者,乃此事之具体安排。

“两千料大船”是怎样的存在,李治并没有概念,但他隐约能感觉到,如此巨大的战船,所拥有的“战斗能力”当属惊人!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怎样控制这惊人的战斗能力?要知道,“水师”可无法进驻关中,不论在“登州”或是南方,都远离朝堂,若无法掌控,还不如维持现状。

但“水师”带来的利益,李治无法忽视,尤其是谢岩提出的“收税”设想,那更是诱人,再加上有心启用冯宝,却又不可命其独领“水师”,这些想法凑一块,千头万绪,一时间难以理清,需要仔细斟酌。

皇帝虽然号称“天之子”,实则还是一个人,且还是一个普通人。

无论“盛世明君”,或者“亡国昏君”,在本质上,其实都想干好“皇帝”这份差事,谁也不希望自家王朝覆灭,但为何会有二者之间的区别呢?很简单,能不能如一个普通人那般“不耻下问”且可以“虚心接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在这一点上,当今大唐皇帝李治,向来做的不错!

与谢岩“夜谈”后的第三天,李治于“日常朝会”后,召见“英国公”李绩、“中书令”李义府、“门下省侍中”许敬宗及“兵部”、“吏部”相关官员,正式提议“扩充水师兵力”事宜……

皇帝御驾“夜访谢府”,此事知者不在少数。再结合谢岩与冯宝的“密切关系”,大多数人都能够猜出与“水师”有关。

“重建”也好,“扩充”也罢,不过说法不同,对众官员而言,日后谁来“督领水师”,那才是关键。

朝臣皆知,“水师”不堪大用久矣,今忽得陛下看重,其中必定有因,由此可见,“水师”军官当会出现“大换血”,任谁也都想塞两人进去,既显示“效忠”,又可以在“水师”里占得一席之地。

所以,随着李治提议一出,大唐朝廷之上,围绕“督领水师”人选,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暗战……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62_62418/19090662.html